实验室概况

        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批准建立。积极参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开展草业科学理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为北京市及全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生态治理,建设“绿色北京”、“健康北京”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草地管理与生态、牧草生产与利用、草坪与城市绿化。实验室目前有固定研究人员3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1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3人。研究人员中具博士学位的有30人。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米,按主要研究内容分为14个研究室。

 

        实验室主任:毛培胜    副主任:孙彦,王显国,张蕴薇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建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决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评议课题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水平,审批开放课题申请书、监督经费使用、协调对外开放等。

主任:高洪文,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主任:王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委员:云锦凤,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

        杨青川,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白永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韩烈保,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孟林,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毛培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周禾,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王堃,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张英俊,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崇尚“严谨、求实、合作、创新”的学风,鼓励和推动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通过设立开放课题,促进不同领域和平台的科研合作和交流。

 

成果与效益

  • 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苜蓿干草调制加工技术以及苜蓿青贮和奶牛饲喂等方面在北京地区广泛使用,在日粮中添加苜蓿可提高产奶量2000kg,最新开发的奶牛高共轭亚油酸含量原料乳营养调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推广示范种子田面积20.8万公顷,种子产量16万吨,获得产值27.6亿元;累计获纯收益近10.1亿元;推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效益显著。

  • 筛选紫花苜蓿、老芒麦等牧草品种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青海等地区累计推广面积20万公顷,累计新增产值11亿元;筛选适宜北京地区种植的19个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细羊茅品种,低养护综合管理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为北京增效节支1.2亿元。

  • 在技术、理念、制度、文化等方面对草地畜牧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组织性研究,获得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大幅度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促进草地植被的恢复,在示范区内实现了草畜平衡,合理利用,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